胡適是文學革命的主要領導人,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和新詩的學者。
《文學改良芻議》是他當時的代表作。
在這篇文章中,他提出,文言文是死文字,而白話文是活文字。我們以后的寫作一定要...
胡適是文學革命的主要領導人,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和新詩的學者。
《文學改良芻議》是他當時的代表作。
在這篇文章中,他提出,文言文是死文字,而白話文是活文字。我們以后的寫作一定要使用活的文字,也就是要用白話寫作。
那么應該怎么使用白話呢?
1.言之有物。
2.不模仿古人。
3.要講究語法。
4.不無病呻吟。
5.去除老調與套話。
6.不用典故。
7.不作對仗。
8.不避俗字俗語
也就是說在胡適的這篇文章前,大家慣常使用的還是文言文,講的都是“之乎者也”一類的陳詞濫調。到胡適之后,大家終于慢慢接受使用白話文了。
什么是白話文?
“明白如話”就是白話文。
自胡適始,我們說的語言,和寫文章用的語言逐步變成同一種語言了。
當時的胡適才26歲,還在讀書。雖然只是一個青年人,卻成為了“開一時風氣之先”的人物,足見他的才華之高。
繼《文學改良芻議》之后,胡適還寫了一系列的劇本、小說、詩歌……
我從山中來,帶得蘭花草。種在小園中,希望開花好。
一日看三回,望得花時過;急壞看花人,苞也無一個。
眼見秋天到,移花供在家;明年春風回,祝汝滿盆花!
你知道這首歌嗎?他的歌名是?他的作者是?
沒錯,這首歌的詞,正是改編自胡適的新詩“蘭花草”
古代的女性非常的沒地位。
胡適就看不順眼,不平等,不符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啊?!
于是他大筆一揮,提出了“新三從四德”。
太太出門要跟從,太太命令要服從,太太說錯要盲從;
太太化妝要等得,太太生日要記得;太太打罵要忍得,太太花錢要舍得。
新文化運動主要是1915至1923年。胡適寫這篇文章,早了當下整整一百年。
當然也有不少人罵他渣男,因為胡適風流成性。
他倒也坦誠,都給寫日記里了。
胡適的另一大成就是“整理國故”。
現在《水滸傳》的故事,完全是四百年,到五百多年的,演變的歷史。最初呢,是無數個極短極短的故事,編成了一部。到了明朝,———到了明朝中葉———,才有一個整個的,大的故事。這個時候,《水滸》的本子呢,就是一回的,一百二十回的,一百二十五回的,后來又刪改成一百回,七十一回的故事。元劇里面的李逵很風雅,會吟詩,也會逛山玩水。從這個樣子的李逵,變到雙手使板斧的黑旋風的李逵,而宋江呢,由人人敬愛,變到被罵。這種演變,都是由于一點點的,小小的差異。
我上述的這段話就是胡適在北大講課的一段內容,是他對水滸的研究。
不僅如此,他還是紅樓夢“新紅學”的開創者。紅樓夢、西游記等等名著的作者,也都是由胡適考證,并用“科學”的方法率先展開研究的。
當然,我講胡適有些小成就,不算數。毛爺爺比較喜歡看小說,尤愛看紅樓夢,他本人說至少看了五遍。
“蔡元培對《紅樓夢》的觀點是不對的,胡適的看法比較對一點”,這是毛爺爺的原話。
四大名著,胡適做了開創性研究的占了仨。
初中時我開始思考讀書的意義。對于當時年幼的我,這可真是個大哉問。
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說,也有人說是宋欽宗趙桓說的——“書中自有千鐘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?!?br>
這意思就是說,讀了書可以做大官,賺大錢,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,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。
這個回答很好,但不適合當時年輕氣盛的我。
胡適也有一套關于“讀書的意義”的看法,大家可以看看胡適的雜文集《容忍與自由》,以下內容也出自于這本書。
第一,讀書便是要接受人類的遺產;
第二,為要讀書而讀書,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;
第三,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,應付環境。
(1)第一點,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識的遺產,我們接受了這遺產,以此為基礎,可以繼續發揚光大,更在這基礎之上,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智識。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,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,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,又傳至后人,與猴不同。
(2)第二點,稍復雜,就是為讀書而讀書,什么叫為了讀書而讀書呢?大家要知道,讀書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。胡適說,不讀書就不能讀書,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。讀書的了解力也越大。不讀書,學問不能進去,讀書沒有門徑,學問也不能進去。講人話就是讀書可以觸類旁通,幫助你理解其他書的內容。胡適還說,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,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。我們要打倒難讀,這才是我們的“讀書樂”。
(3)第三點,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,應付環境。這點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解釋讀書的意義。比方說你為考研考公而讀書,這就是讀書去解決考研考公的現實問題。
歡迎收藏本站,獲取更多優質內容。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sliqing.cn/article/5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