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青年直播間相親 ,被拒后母親急哭:找個媳婦太難了!
王孟閣今年52歲,是臨沂有名的相親主播,有十多名男青年攙扶著父母找到王孟閣幫忙相親。
“小伙子,站起來給大家打個招呼!”
這些相親...
男青年直播間相親 ,被拒后母親急哭:找個媳婦太難了!
王孟閣今年52歲,是臨沂有名的相親主播,有十多名男青年攙扶著父母找到王孟閣幫忙相親。
“小伙子,站起來給大家打個招呼!”
這些相親的男青年和他們父母輪流出現在鏡頭前,王孟閣一一詢問他們的年齡、學歷、收入、房產、婚史,一邊快速在紙上圈出他們心儀的對象條件。



介紹完畢,等待了10分鐘,熱線電話依舊無人問津。
王孟閣打破了沉默,轉頭問:“年齡再放寬五歲行不行?”“離異的可以嗎?”“帶孩子的行嗎?”
多數時候,男嘉賓都干脆地點一下頭。
男青年直播間相親,還有被拒后,母親急哭!
王孟閣感慨:“找個媳婦太難了。”

盡管每場直播只安排10名到20名男嘉賓到現場,不限制女嘉賓到場人數,但經常一晚上只來了一位女嘉賓,或沒有女嘉賓到場。
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,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,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。其中,20歲至40歲年齡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萬人,性別比為108.9。
婚姻梯度擠壓下,小城里的男性似乎更容易處于婚戀市場的弱勢。
他們中的一些人決定碰碰運氣,去直播間尋找“愿意搭伙過日子”的另一半。
本文提取網友高評分觀點:
(1)婚姻方面,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處境不如幾十年前的自己(他們當時結婚早,生娃早)。
他們把問題歸咎于自己,著急是產生的情緒,催婚是產生的行為。
除了說一說,帶孩子相一相親,提供力所能及的金錢援助,只剩干著急。
這也從側面說明了,無論是相親,還是結婚,都是自己的事。
這是直播間男女嘉賓的條件,能看出同年齡段的男女之間是有差距的。
因此,主播讓他們一再讓他們降低標準,他們同意了。
為了結婚一再打破底線,即使相親成功,后續發展也是不可預料的。
人不是趨利避害嗎?這讓我們很好奇。
自己家寶貝了幾十年的孩子,放到貨架上無人問津,是令人唏噓的。
不僅如此,親戚朋友會在他們耳邊追問,“你孩子還沒找到對象呢?都多大歲數了”。
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產生的壓力,會被父母習慣性地轉移到孩子身上。
由此可以推斷,被父母帶來相親的孩子之所以來相親,不是為了找對象,而是為了安撫父母。
他們知道自己的條件,找過對象,也相過親,有的成了,有的沒成,反正沒結婚。
時間長了,就無所謂了。無論是性格因素,還是條件因素,都無所謂了。
他們習慣了被動與等待,自己過日子也沒那么無聊,結不結婚都可以。
他們可能也不明白,為什么父母這么著急。
這是“聽話”的后果,當然,也是自己的選擇。
至少父母對我們說話經常是命令的語氣,安排我們干這干那的。
父母催婚的時候我們問過他們,為什么總是催我們結婚,他們說,希望我們有個好歸宿。
我們說,我們是看著你們的婚姻和周圍人的婚姻長大的,我們并不想結婚。
很多人說不清自己為什么不想結婚,可能是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經歷并不算好。
又覺得如此直白地跟父母說,會讓他們傷心,甚至會揭開他們的傷疤。
因此,會勸自己“父母也是為我好”,再一次順從父母的意愿,壓制自己的想法。
加上自己在婚戀方面碰壁的經驗,人會越來越渺小,聽別人的話,反而會更輕松。
這樣的情況其實更適合獨自生活,去鉆研一門手藝來提升自己的信心和成就感。
網上的信息很多,有娛樂信息,也有課程信息,勞逸結合,以防青年癡呆。
“修身,齊家,治國,平天下”。
暫時與婚姻沒有緣分,就先修煉自己,給自己填充底氣。
人知道什么是好的,人只是會被恐懼嚇到,覺得自己不配,于是說自己沒有想法。
(2)兩代人的生存哲學不同。
很多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不知道,中國人吃飽飯,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。
對于父母他們那一輩人來說,活著,穩定地活著,是壓到一切的理由。
在他們小時候,經歷過大饑荒,體驗過朝不保夕的感覺。
每天能有一口吃得飽的熱飯,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。
公務員、教師、醫生,這些有編制的崗位,收入穩定,風險極低,在他們眼中,比任何崗位都要香。
因為不論時代怎么變換,這些人永遠餓不死。
所以,即使是沿海城市山東,也能把考公的職位搶爆。
他們眼中的愛情,是能有個人,一起搭個伙,互相照顧,互相幫助,在遇到困難的時候,相互扶持一把,兩個人組成能夠生存下去的小團體,就是勝利。
他們考慮愛情中的感受很少。
他們考慮生存中的壓力很多。
但是沒有經歷過那個物質貧乏年代的90后,甚至00后是怎么想的呢?
我們為什么要結婚?
婚姻能帶給我們什么?
如果情緒價值不能拉滿,如果物質條件不能對等,如果理想的生活不能達到一致,為什么要結婚?
難道結婚,是為了給另一個人當情緒的奴隸?
自己有手,為什么不能去打工?
斷子絕孫這種事情,為什么不能是他斷?
哪怕老死了,沒人燒紙錢,他也可以去地府打工啊!
這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認知。
生存壓力的減小,必然會要求自我體驗變得良好。
所以,對于結婚,年輕人反而無所謂。
上一代人想的是活著,是給自己的生存打個保險。
這一代人注重的是體驗,是給自己的生活錦上添花。
與“活的更好”相比,顯然“活著”的壓力更大。
所以,在婚姻這件事情上,父母更著急,子女反倒很淡然。
歡迎收藏本站,獲取更多優質內容。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sliqing.cn/article/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