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,
我們先窮舉出,這類語境下,會導致內耗的心理動因/范式。
一共30種。
1,過度共情消耗:持續高強度共情他人導致心理資源枯竭
2,責任外延錯覺:將他人問題誤判為自身義務...
第一步,
我們先窮舉出,這類語境下,會導致內耗的心理動因/范式。
一共30種。
1,過度共情消耗:持續高強度共情他人導致心理資源枯竭
2,責任外延錯覺:將他人問題誤判為自身義務范圍
3,情緒透明度錯覺:認為必須完全表露情感才符合真誠標準
4,關系完美主義:追求零沖突的理想化互動狀態
5,自我存在感稀釋:過度關注他人需求導致自我認知模糊
6,拒絕敏感性焦慮:將正常異議解讀為關系否定信號
7,心理模擬過載:反復預演對話場景消耗算力導致認知能力枯竭
8,道德自我審查:用過高標準審判每個行為的動機和合理性
9,決策代理傾向:優先考慮他人偏好從而壓抑自我需求
10,情緒反芻循環:事后反復分析自身言行是否妥當
11,邊界感紊亂:難以區分他人課題與自我課題
12,社會期望內化:將“體貼”“善良”“愛”等大范疇詞匯標簽固化為強制人設
13,關系控制錯覺:認為周全考慮可預防所有矛盾于是陷入無邊界的窮舉
14,情緒勞動透支:持續管理表情/語氣等社交輸出
15,負疚感泛化:對非可控后果產生病態責任感
16,認知資源錯配:過度解讀非語言信號(微表情/語氣)
17,存在性歉疚:為占用他人時間/空間產生不安
18,情感賬本失衡:對未回報的幫助產生心理負債感
19,沖突恐懼機制:將正常意見表達等同于關系破裂
20,情緒鏡像疲勞:他人低落狀態引發自身生理喚醒
21,過度補償心理:用討好行為彌補想象中的缺陷
22,決策癱瘓傾向:多選項利弊分析陷入無限循環
23,自我物化傾向:將自身價值等同于服務效能/他人滿意度
24,預期性焦慮:為尚未發生的需求提前透支心力/算力
25,心理契約敏感:對未明示的期待產生強迫性履行
26,情緒感染脆弱:環境/情景直接影響生理狀態或激活情緒閃回
27,選擇悖論困擾:每個決定都伴隨放棄他人利益的焦慮
28,存在性孤獨放大:因理解他人而更覺無人理解自己
29,意義感錯位:通過滿足他人需求來確認自我價值
30,復原力耗損:持續情緒調節降低應對突發壓力的能力
第二步,
檢查自己過去內耗較為嚴重的典型案例,在上述心理動因/范式中找到對應的條目,并進行標記。
第三步,
在標記結束后,作對應的劑量檢查或者正當性糾正。
通常方式有三種,
一種是,空椅子療法,即使用空椅子,自己扮演第三者,“原本的自己”以及“對方”,還原情景后,用“對方”和第三者角度去檢查心理動因/范式的狀態,會發現是不普適的。
第二種,則是尋找自己讀過的,類似情景的文藝作品,包含電影、小說,找到與自己處理行為不同的欠擬合情節,作為閱讀關鍵樣本,并進行記錄和分析,這可以視為一種系統性的CBT小劑量暴露。
第三種,尋找和搜索相關釋義和心理學分析,作為主觀上正當性矯正的依托,并找到對應這類或者這幾類的解決方法和關鍵金句,當同類內耗出現時,拿出來閱讀或者回憶。
通常建議用后兩種方式。
以上。
后續類似問題我們還會繼續使用窮舉的解析范式來給出方法論。
原因是這種方法論的易用性很高,也易于控制副作用。
供參考。
歡迎收藏本站,獲取更多優質內容。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sliqing.cn/article/16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