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,很多時候醫(yī)生給嬰兒做手術,是不會進行麻醉的。
他們有時只是給嬰兒注射肌肉松弛劑,以防止嬰兒在手術過程中反抗。
而在手術全程,嬰兒都是清醒的,他們能清楚地...
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,很多時候醫(yī)生給嬰兒做手術,是不會進行麻醉的。
他們有時只是給嬰兒注射肌肉松弛劑,以防止嬰兒在手術過程中反抗。
而在手術全程,嬰兒都是清醒的,他們能清楚地感受到手術過程中的所有痛苦。
這樣看似“殘酷”的操作,實際來源于當時的無知。
在那個時候,醫(yī)學上普遍認為人類嬰兒沒有痛覺,他們所有的啼哭等行為,均是沒有感情的條件反射。
嬰兒被認為是產(chǎn)生‘隨機聲音’的亞人類有機體,感覺不到疼痛。
科學家們通過針刺、冷水、熱水以及頭部約束開展的曲折試驗,以證明嬰兒沒有任何感覺。
美國埃默里大學(Emory University)靈長類動物行為學名譽退休教授弗朗斯·德瓦爾(Frans De Waal)在他的書《最后的擁抱:動物與人類的情緒》(Mama’s Last Hug: Animal Emotio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)中,這樣描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人們對嬰兒的看法。
“語言文字能力”通常是我們?nèi)祟悓⒆约汉推渌袆游飬^(qū)分開的一個重要標志。
但有時候我們貌似賦予了“語言文字能力”過度的優(yōu)越性,以至于我們會認為只有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,才叫做情感。
嬰兒不會表達、不會說話,所以過去的人認為嬰兒沒有情緒、沒有感覺。
動物也是如此,它們更不可能說人話,因此人類也長期否認動物會有任何的情緒。
然而,如今但凡認真養(yǎng)過貓貓狗狗的人,大概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。
當和寵物相處久了,我們其實能很明顯地感受到貓主子或狗子們的各種情緒。
珍·古道爾曾描述過一個失去母親的黑猩猩悲痛欲絕、難以割舍,最終走向死亡的過程。
達爾文在他的書《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》(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)中就曾提出,人類的情感不是突然產(chǎn)生的,動物的情感是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發(fā)展出來的。
近幾十年來,科學家也通過各種長期細致的觀察和實驗,發(fā)現(xiàn)動物擁有的情緒和感覺可能遠比我們想象得豐富。
從與我們相似的靈長類動物,到大多數(shù)哺乳動物,再到魚類,甚至無脊椎的甲殼類身上,都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能證明它們擁有情緒的例子。
在諸多曾被誤認為沒有情緒的動物中,昆蟲似乎是被誤解最深的那一類。
即使到了今天,絕大多數(shù)人或許也認為蟲子們“不配”擁有情緒——它們的各種行為。
也像上個世紀的人們眼中的嬰兒一樣,只是沒有感情的、簡單的神經(jīng)反射。
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昆蟲的情緒,或許比我們想象得豐富。
我們?nèi)祟愒诟惺艿娇鞓泛托腋r,有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甜的;
在經(jīng)歷了不開心的事后,有時會覺得全世界都是灰暗的。而一些研究證明,蜂類也會這樣。
在一項針對蜜蜂的實驗中,研究者給蜜蜂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氣味,并將這兩種氣味分別與獎勵和懲罰相關聯(lián)。
接著,研究者把其中一些蜜蜂放在機器上進行了搖晃(以模仿受到捕食者攻擊的情況),讓這些蜜蜂“心情變差”。
隨后,又給所有的蜜蜂展示了原先兩種氣味以不同比例混合的幾種新氣味(這樣蜜蜂就不能確定這些氣味對應的是獎勵還是懲罰),并觀察蜜蜂的反應。
結(jié)果顯示,經(jīng)過搖晃的“心情不好”的蜜蜂,更傾向于將這些棱模兩可的氣味認為是與懲罰相關的,而不是獎勵相關。

而在另一個相似的實驗中,研究者給一批熊蜂中的一部分個體喂食了含有蔗糖的液體(讓它們開心),然后類似地,研究者也給出了一些棱模兩可的選項,而“開心的”熊蜂更傾向于認為這些中立選項是與獎勵相關的,而非懲罰。
這兩個實驗或許可以說明,蜜蜂和熊蜂,會因為心情的不同對中立的事物做出樂觀或者悲觀的判斷。
更重要的是,在這兩個實驗中,“心情不好”的蜜蜂,多巴胺等激素的水平有所下降;
“開心的”熊蜂多巴胺水平有所上升。
這種與心情相關的激素變化,與我們?nèi)祟愂窒嗨啤?/p>
這樣看來,那些玩小木球的熊蜂,或許真的很開心。
而這種情緒研究,不只在蜜蜂和熊蜂中有。
科學家在果蠅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果蠅面對自己不能掌控的負面影響會展現(xiàn)出類似抑郁的狀態(tài),對于未知的入侵者會感受到害怕。
2016年腦科學家安德魯·巴倫(Andrew B. Barron)和哲學家科林·克萊因(Colin Klein)在發(fā)表于《美國科學院院刊》(PNAS)的一篇文章中,
通過對比人類大腦和昆蟲的腦部功能,得出結(jié)論:
昆蟲雖然不像人類那樣擁有大腦皮層,但昆蟲的大腦足以讓它們擁有主觀感受。
昆蟲也能擁有主觀感受,這樣的結(jié)論無疑挑戰(zhàn)了當代很多人的常識。
在許多人的認知里,昆蟲或許就像一堆復制粘貼的簡單代碼,只會對特定刺激做出“設定好”的反應。
然而蟲子們可能的確會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緒,而這或許也意味著,就算是同一種群的不同蟲子,互相之間都可能是獨特的,甚至有著自己不同的性格。
在2018年發(fā)表于期刊Behavioural Process的一項研究中,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同種的螽斯中,有些比較內(nèi)向,有些比較外向。
內(nèi)向螽斯喜歡呆在某個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,而不愛出去探索新事物與新環(huán)境,周圍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就被嚇得一動不動。
而外向螽斯則更喜歡外出,更敢于探索未知事物,即使遇到了驚嚇也能很快緩過來,不會很長時間被嚇得不敢動。
這些類似“社恐”或“社?!钡男愿?,導致明明屬于同一物種的螽斯,也會采取不同的捕食策略,捕食成功率也有明顯差異。
類似的性格差異在昆蟲中并不罕見。
在很多社會型昆蟲中,比如螞蟻,生活在一起的不同個體會出現(xiàn)不同的性格。
家里的蟑螂也是如此,有些蟑螂更喜歡躲起來,有些更愛外出,不同蟑螂之間可能會有很大差異。
一項對蟑螂的研究證明,蟑螂群體的繁榮正好得利于群體中蟑螂的性格差異,甚至有些蟑螂個體還會在蟑螂的群體決策(collective decision)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。
但必須要強調(diào)的是,目前還沒有研究明確表明昆蟲的性格和它們的情緒和感知相關。
要弄清楚昆蟲的情緒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畢竟,人類對自己的情緒都還沒有研究透徹,對于其它物種的情緒研究就顯得更為困難。
德瓦爾教授在他去年發(fā)表在《科學》(Science)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:
“情緒是很私密的意識狀態(tài),難以被公開觀察,因此(動物的情緒)難以進行科學研究?!?br>
而就算是我們?nèi)祟愖约海袝r也會忽略身邊人的內(nèi)在情緒;
同時,有時我們自己也傾向于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,不讓別人發(fā)現(xiàn)。
發(fā)現(xiàn)一個人的情緒需要耐心,需要去用心感受和思考,需要去認真溝通,發(fā)現(xiàn)動物的情緒更是如此。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我們過于習慣只從人類的角度看待動物,自然就難以發(fā)現(xiàn)動物的情緒。
近年來,科學家們開始嘗試用多種方法,站在動物的角度,傾聽它們的內(nèi)心。
這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動物的內(nèi)心,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單調(diào)。
【參考文獻】
弗朗斯·德瓦爾(De Waal, Frans) Frans De Waal. (2022.). 最后的擁抱:動物與人類的情緒 /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.
歡迎收藏本站,獲取更多優(yōu)質(zhì)內(nèi)容。如需轉(zhuǎn)載請保留本文地址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sliqing.cn/article/1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