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可控,需要馴服潛意識,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。
而心理學學習并不能支撐這個系統工程,還需要很多訓練,這些訓練不僅僅需要知識、意志,還需要很多資源,包括時間、金錢、社交,以及...
情緒可控,需要馴服潛意識,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。
而心理學學習并不能支撐這個系統工程,還需要很多訓練,這些訓練不僅僅需要知識、意志,還需要很多資源,包括時間、金錢、社交,以及多樣化的高質量樣本,而最后一個是非常稀缺的。
通常,情緒的失控,來源于創傷/激勵回路被激活,或者思想鋼印/信念的被破壞感,以及對規則類怪談、社交人設崩塌、現實危機感等等所產生的恐懼。
而減少和避免情緒失控,則需要了解上述的機理,并且做對應的訓練,以增加上述情況激活的閾值,而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,還需要非常多重要的前置工作。
而隨便找出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前置工作,大多數人就不會去做,或者做了也堅持不了幾天。
我們之前很多次強調過思維語義精確在認知中的關鍵作用,也延伸證明過,使用梗和大范疇詞匯會導致各種認知盲區,并造成心理隱患。
影響最高的一篇答文,有十幾萬收藏,超過300萬閱讀,被轉載抄襲洗稿到全網都是。
然后我想問的是,這十幾萬人,有多少人真的堅持身體力行的去清晰了自己的思維語料庫,又有多少人堅持在思考時,避免大范疇詞匯呢?
我樂觀的估計,長期堅持的人,也就千分之幾吧。
在語義紊亂、大范疇詞匯濫用和詞匯褒義化的習慣下,即使去學習心理學,也很容易喜歡那些充斥著巴納姆效應、整體用褒義詞大詞來描述愛與光明的偽心理學安慰劑。
能學會什么呢?
類似精確語義這樣的基本功,只是馴服潛意識的必要條件的一個,其他的,有可能更難。
比如,學會用第三方視角分析自己,說起來特別容易,但自我訓練起來,需要見過很多精彩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案例,但很多朋友連個《智囊》都看不下去,那樣,在案例不足的時候,所謂的第三方視角,不過是主觀視角換一種描述來繼續發揮作用而已。
先說這些吧。
認為學心理學就能解決這種系統工程,實際上本身就是一種傲慢的預期,可以類比為,學了空氣動力學就會造星艦。
而這種傲慢的預期,有來自于潛意識中的投機和畏難。
看啊,連這個題目的提問,都是潛意識操縱你們提出的啊。。
以上。
供參考。
歡迎收藏本站,獲取更多優質內容。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sliqing.cn/article/14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