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只是兒科,加減法才是真正的技能。昨天,學前教育專家否認了許多學齡前兒童家長對數學教育的流行誤解。昨天,2009年國際兒童教育與發展論壇工作坊昨天在靜安區六所幼兒園舉行。記者在南陽路示范幼兒園看到了一堂開放式課程,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玩分類和推理的概念。
中班娃娃每天十道數學題
我讓我的孩子每天回家做10道以內的加減法算術題。他現在已經適應了。我打算升級到大班,讓他做20道以內的加減法,這樣小學數學就方便了。 不久前,一位父親告訴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、副教授黃瑾,他的臉上仍然沾沾自喜。
這樣的例子并不多,小威(筆名)在小班,因為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爺爺在家里提前數學啟蒙教育,他掌握了數學概念已經達到了中產階級水平,然而,小威在下學期,不僅失去了優勢,而且成為班級學習能力和探索興趣較弱的孩子。
0-3歲的嬰兒也開數學課
不久前,陳女士接到一家早期教育中心的電話邀請,到現場聽早期教育課。她驚訝地發現,早期教育中心實際上為0-3歲嬰兒開設了數學課程。經過咨詢,她得知老師會教孩子們識別數字、點、分類等。這么小的嬰兒能接受抽象的數字概念嗎? 陳女士忍不住提問。
當陳女士給孩子們買玩具時,她發現許多早期教育機器也涉及到復雜的概念,比如一個早期教育機會問孩子們,8在哪里? 、2+5等于幾? ,假如答對了就給予表揚,答錯了就要求再試一次。試著讓2歲多的女兒玩,女兒一點興趣都沒有。
專家:過早學習運算扼殺興趣
副院長黃瑾說,很多家長喜歡在寶寶剛開始學會說話的時候教他們讀1、2、3.然而,3歲以前的孩子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很低,即使他們能讀,他們也不理解真正的數字概念。包括時間概念等,更抽象,需要基于一定的思維能力,父母不必太匆忙。
黃瑾感到非常難過。不了解孩子發展規律的家長可能只看到強化訓練的成績,但這是以扼殺孩子對數學的興趣為代價的。目前,許多家長認為會計加減法反映了孩子的數學大腦,但事實上,計算只是評估學齡前兒童數學能力的一個不太重要的指標。數學能力包括分類、空間、配對、排序、模式、測量、統計等,對兒童的邏輯思維訓練更為重要。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,學齡前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會影響他們3-8年的數學成績,還會影響中文成績。
她說,過早開墾對敏感期尚未到來的孩子不利,父母應該克服功利主義和比較心理。
生活中最有效的數學游戲
昨天,在靜安區南陽路示范幼兒園現場,一堂學習分類的公開課讓觀眾耳目一新。十幾個大班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玩娃娃開店的游戲。飲料店、玩具店、鞋店的商品處于混亂狀態。老師建議顧客去商店挑選商品。這么亂怎么挑?讓我們幫助他們分類。
好啊!孩子們渴望嘗試,在五分鐘的自由分類時間里,孩子們跑來跑去,用分類棒把不同種類的商品分開。分類后,老師激勵孩子們有些顧客喜歡喝牛奶飲料,有些顧客喜歡喝蒸汽水,請孩子們幫忙分一分鐘嗎? ,就這樣,孩子們在游戲中一層一層地進行了多種分類。教師參與的整個過程并不多,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和鼓勵。
南陽路幼兒園園長李文靜說,日常生活是數學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。他們的老師經常挖掘日常教學的機會,為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機會,讓孩子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積累簡單的數學經驗,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。副院長黃靜也表示,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數學教育。比如給筷子和碗配對,讓寶寶自己收拾玩具的時候分類擺放都是不錯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