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總是說新年的味道越來越淡。事實上,所謂的新年味道不僅存在于穿新衣服、放鞭炮、包紅包、探親訪友等活動中,也存在于我們的舊禮物中,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春節(jié)習俗中。這些習俗包含了我們的文化。當新年來臨時,有必要和我們的孩子談談。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繼承。
關于春節(jié)民俗,我們有一首流傳已久的民謠,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掃房日;二十五,推米飯;二十六,去吊肉;二十七,宰雞;二十八,把面發(fā);二十九,蒸饅頭;三十晚上呆一晚上,元旦扭一扭。
1.祭灶
中國的春節(jié)通常從祭灶開始。民謠二十三,糖瓜粘是指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,有所謂的"官三民四船家五"也就是說,政府在臘月二十三日,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,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。 據說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,灶神將升天,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個家庭一年的善惡。根據灶神的報告,玉皇大帝將這個家庭在新的一年里應該得到的命運交給灶神。送灶神的儀式叫送灶神或辭灶神,人們提供紅燭、糖瓜,以隆重的禮儀送灶神上天,祈禱灶神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。如今,許多農村地區(qū)仍然遵循這一習俗。
2.掃塵
迎接新年,首先要擺脫舊的。除塵是年底的大掃除。北方叫掃房,南方叫除塵。春節(jié)前除塵是我國民間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除塵之日,全家齊心協(xié)力,打掃房屋和庭院,擦洗鍋碗瓢盆,拆卸和清洗被褥,迎接新年。事實上,人們用灰塵和陳的諧音來表達除舊的意愿。
3.磨豆腐,切肉
俗話說:臘月二十五,推磨做豆腐。據研究,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(fā)明的。南宋朱子在《豆腐》詩中寫道:種豆苗稀,筋疲力盡已腐,早知淮南術,安坐獲泉布。 俗話說,臘月二十六,殺豬割年肉,說這一天主要是準備過年肉。殺豬,當然是殺自己養(yǎng)的豬;割肉是指沒有養(yǎng)豬的人去市場買過年吃的肉。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(fā)達,人們經常在年節(jié)吃肉,所以把割年肉放進年謠里,所以叫年肉。
四、趕大集,洗澡
在過去,物質生活并不是特別豐富,購買也不像現(xiàn)在那么方便。所以人們經常在幾年前趕集,買很多年貨,以確保一個豐富的新年。 同時,幾年前,人們會集中精力洗澡,這表明洗去一年的灰塵和灰塵,清爽地迎接新年。
5.蒸饅頭
舊習俗認為饅頭和炒菜不能從初一開始到初五開始,所以習慣在大年二十八、二十九做主食。春節(jié)期間避免蒸、炒、炸、烙等烹飪,因為蒸與爭諧音、炒與吵諧音、炸與炸(四聲)諧音、烙與落諧音都是不吉利的。在新的一年里,人們祈禱家庭和諧、美麗、順利,所以他們故意避免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情。因此,人們必須在幾年前蒸足夠的全家人吃大約一周的饅頭,這被稱為第二年吃。
6.倒貼福字
在中國,人們經常用一個祝福的詞來表達對祝福、祝福和幸福的渴望和追求。每當你告別舊的,迎接新的時刻,每個家庭都應該把祝福貼在門上,這意味著祝福進入了門。許多地方也倒著祝福,使用倒著和諧音,意味著祝福。
7.貼春聯(lián)
春節(jié)期間貼春聯(lián)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,每到過年,家家戶戶都有貼春聯(lián)的習俗。 春聯(lián),俗稱門對,又稱春帖,是一種對聯(lián),因在春節(jié)期間張貼,故稱春聯(lián)。桃符是春聯(lián)的一個源頭。起初,人們以桃木雕刻的形式掛在門旁以避邪。后來,他們把門神畫在桃木上,然后簡化為在桃木板上寫上門神的名字。春聯(lián)的另一個來源是春貼,古人在立春日更適合春兩個字。 春聯(lián)的真正普及始于明代,這與朱元璋的倡導有關。據史料記載,一年前,朱元璋下令每家每戶都要貼一副春聯(lián)來慶祝。原來春聯(lián)題寫在桃木板上,后來改寫在紙上。桃色是紅色的,紅色是吉祥的,避邪的意思,所以春聯(lián)大多是用紅紙寫的。 春聯(lián)堪稱中華民族原創(chuàng)的藝術奇葩,以雅俗共賞的特點深受世代人民的喜愛。有人曾這樣總結春聯(lián):兩行文字,支撐天柱地;一對對聯(lián),評古涵今。貼春聯(lián),是重要的春節(jié)民俗。春節(jié)前夕,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色的春聯(lián),一副喜慶而溫暖的春聯(lián)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、期待新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8.祭祖
在中國,對祖先的崇拜歷史悠久。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,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。春節(jié)是一個大節(jié)日,上墳請祖儀式特別莊嚴。29日上午,大部分地區(qū)都在上墳請祖。據漢代崔傲的《四民月令》記載,正月之朔是正月,鞠躬妻子,潔祭祖你。還有祭日,進酒降神畢,是室家的尊卑,無大無小,以次列在祖先面前,子女曾孫各上椒酒于父母,稱杯舉壽,欣欣如也。這說明早在漢代,中國的祭祖活動就是春節(jié)期間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。
9.年夜飯
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。春節(jié)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是全家團聚的好機會,尤其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越來越忙,春節(jié)團聚意義重大。除夕團圓飯也叫除夕飯,根據宗的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至少在南北朝有吃除夕飯的習俗。過去,家人一起做飯,在家里做一頓豐盛的晚餐。如今,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,直接把除夕晚餐的地方放在酒店。無論在哪里吃,團圓的主題都不會改變。
10.除夕守歲
除夕是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,與春節(jié)的首尾相連,是一夜連雙歲,五分兩年的重要時刻。除去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,意思是老年到此而去,來年再換新年。除夕夜是節(jié)日的第一個高潮。守歲,俗稱熬年,從吃年夜飯開始。除夕晚餐是一年中最家庭化、最溫馨祥和的家宴。這時,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的美食,還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(jié)日。 除了年幼的孩子,除了年幼的孩子,全家人開始守歲,共同辭舊迎新。晉朝有除夕守歲的習俗,南北朝很常見。隋唐后守歲盛行,宋朝沿襲唐風更加盛行。此外,漢代還有除夕夜喝椒柏酒(用草藥準備的藥酒)驅邪祛病的習俗,后人改為喝屠蘇酒,王安石有詩春風暖屠蘇。如今,中國南方仍有年節(jié)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喝屠蘇酒的習俗。 除夕之夜,中國民間還將舉行踩歲活動,即將芝麻秸稈粘在院子里,用黃紙卷成元寶形,存成一捆,稱為聚寶盆。然后,全家人用腳把它踩碎,以破碎的歲月,借用芝麻開花的吉祥寓意,祝愿家庭繁榮,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和祈禱。
11.放爆竹
春節(jié)燃放爆竹的習俗始于漢代。在古代,爆竹被放入火中燃燒。因為竹子里的空氣受熱膨脹,發(fā)出噼啪作響,避邪驅鬼,期待來年的吉祥幸福。唐宋以后,有火藥制成的鞭炮。 家長可以提前買安全性高的鞭炮,除夕帶孩子去空曠的地方玩,也可以讓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煙花,一起感受春節(jié)的樂趣。當然,他們也可以教孩子煙花的原理和安全用火的常識。
12.壓歲錢
除夕夜,長輩要給年輕一代壓歲錢,也叫壓歲錢。因為歲月與麻煩諧音,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避災,祝福孩子平安。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年輕一代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懷。因此,學生不應該互相比較壓歲錢的數(shù)量,而應該注意它的情感價值。同時,我們應該合理使用壓歲錢,用它學習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。
13.穿新衣
在過去,孩子們通常禁忌穿鮮艷的衣服,但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是個例外。有些人穿著紅色的外套和虎爪,有些人還在孩子的腰帶上掛著刀劍、貝殼、木刻或銅刻的八卦,這意味著抵御邪惡。 現(xiàn)在給孩子們買新衣服很常見,但我們仍然建議為孩子們準備一套新衣服,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新年的氣氛,了解古老的民間習俗,了解人們過去生活的艱辛。也可以借此機會捐出過時的衣服做慈善,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,培養(yǎng)愛心。
14.拜年
明朝京都最早流行拜年習俗。朝官往來,無論認識與否,都要互相拜拜,而百姓則各拜親友。春節(jié)期間,清代時興送拜盒,即將把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裝飾盒里送給親朋好友。今天是走家串戶,拜年,互相問候。 過年前帶孩子自己準備一些小禮物,激發(fā)孩子對新年的興趣,培養(yǎng)孩子的動手能力。帶孩子去拜年,讓孩子把自己的禮物送給長輩和孩子。孩子在體驗拜年樂趣的同時,學會尊老愛幼,理解禮輕情重、禮尚交流等道理。 春節(jié)是中國一個盛大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到處都有許多特殊的民間習俗。只要你是一個感興趣的父母,你就可以帶著你的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春節(jié),用各種習俗教孩子更多的真理,讓他學習更多的技能。